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5-04-16 15:13
在江北区文教街道,有一所特殊的机构——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,这个中心接收大量孤独症儿童。4月2日,新建的“向日葵”农场沐浴着春光,家长、教师、义工牵着孩子们的手种下绿苗,也播种下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的希望。
走进农场,只见里面种满了月季花、辣椒、金谷草、大叶栀子等各类植物,而此前这里还是一个堆着垃圾的废弃空间。在街道的积极推动下,橄榄树党支部与电力设计院党支部携手共建,仅用三个月的时间,就完成农场蝶变。
“我们想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,结合教学,让他们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。”该中心负责人曾涵介绍说,“观察植物生长,参与劳动实践,这些体验能培养孩子们的认知力、专注力和责任感,比任何课本都来得生动。”
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江北首家专业孤独症康复机构,橄榄树已走过十四个春秋。创始人之一的莫云华最初深耕于素质类教育培训,并未想过涉足特殊教育领域。他回忆当时第一次碰到这些特殊的孩子,大家都挺为难的,但经过深思熟虑,最终决定为他们敞开教育的大门。
自接收第一个孤独症儿童开始,消息便不胫而走,随着特殊孩子增多,中心不得不谋求转型。于是,2011年,团队决定专注于服务特殊群体。
如今,橄榄树已在宁波高新区、余姚、慈溪、杭州等地开设了5个校区,拥有上百位持康复教育资格证、教师资格证上岗的专业教师,累计服务超过5000个家庭。
“我们的课程涵盖了认知发展、语言交流、社交技能等多个维度,会根据孩子的缺失部分量身定制成长方案。”莫云华介绍道,从出门看到的一草一木开始,他们教授的并非是单纯的书本知识,而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、能够直观感知的事物。
个训教室里,一位教师正耐心地带领孩子们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。挑选商品、排队结账,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生活日常的片段,在这里却需要被拆解成无数次,并加以重复练习。中心开创的“角色游戏教学法”巧妙地将购物消费、公交站候车、看电影等场景转化为教学模块,助力孩子们突破社交障碍。
在北岸琴森社区的商铺里,时常能看见这些小小的身影——大家在老师的引导下,用劳动所得购买心仪的物品。中心地处商圈内,餐厅、电影院一应俱全,为教学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所。
孩子们在悉心照料与教导下不断成长,新的问题逐渐浮现:未来这些孩子们何去何从,又要去哪里就业呢?
在教室的一角,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绘画和手工作品诉说着故事。曾涵介绍说,这是他们的大龄学生项目,与社区合作定期举办义卖活动。“这些孩子能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的非常少,就业就会面临问题,所以我们针对12-18岁孩子开设了一些课程,想引导他们发展特长。”
据悉,该中心已与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、文教街道合作开设了职业技能培训课程,帮助他们自食其力,并开展公益课程、爱心捐赠等活动,缓解这些家庭的经济压力。
“孤独症群体的各类需求大,从幼龄阶段到青年职业预备期,我们会对孩子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引领和干预。”曾涵表示,“如果家庭有需要,我们会一直陪伴下去。”